“五星红旗守护我们的安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徐远震李小松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脚一踩上祖国的土地,我内心就感到无比亲切。远隔重洋,没有隔断来自祖国的温情。”4月29日10时03分,首架接返自苏丹撤离中国公民的包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走出接机口的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员工展艳辉热泪盈眶。
与展艳辉同机归来的还有另外114名中国石油公司驻苏丹员工。他们与前来接机的家属紧紧相拥,这一刻,他们盼了14个日夜。
当地时间4月15日9时30分,苏丹首都喀土穆,在距离只有5公里的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办公楼内,尼罗河地区的中国石油投资单位和工程服务单位正在召开协调会,外面突然枪声大作。苏丹武装部队和快速支援部队的摩擦升级,爆发了激烈武装冲突。
正在主持会议的尼罗河公司副总经理朱继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日常应急演练流程组织员工撤入地下避难室,同步紧急向北京总部上报。
万里之外的北京,党中央高度重视在苏丹中国公民和机构的安全,外交部第一时间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指导中国驻苏丹使馆全力保护在苏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中国石油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下,牵头发挥联防联保机制作用,组织前方项目(机构)抱团取暖,并按中国驻苏丹大使馆统一部署,有序组织在喀土穆和苏丹喀土穆炼厂区域全部中国员工,以及大使馆工作人员、部分在苏中国公民往安全地区转移。
“本想着在地下避难室躲一会儿就没事了,没想到这一躲就躲了9天9夜。”朱继刚说,由于武装冲突持续升级,办公楼停水停电,公共网络也被切断,好在公司的专网完好无损。检查了生活物资、测试了卫星电话,在确保可以与外界保持联系后,公司员工转入地下避难室继续办公。没有床,就把办公室的一些床垫拖下来打地铺;生活用水不足,他们就用游泳池的水洗。
在这一特殊困难时期,中苏两国员工间的友谊也更显珍贵。在中油测井国际公司苏丹作业区驻地,当地雇员、司机队长阿齐兹(Aziz)和中方员工一起坚守,利用斋月局部停火的空当,骑着自己的小摩托车,去超市一家一家地敲门,帮助采购应急食品。
在岗一天,就尽一天的责任。在等待撤离的14天时间里,中国石油在喀土穆地区所有主要项目都没有停止办公,也没有停止生产。
“你们要相信,武装冲突很快就会结束,我在这儿等你们,一定要回来!”临近撤离时,听到当地苏丹员工的这番话,华油集团东非分公司喀土穆炼厂项目经理冯娇娇和同事们的泪水夺眶而出。她发现现场的好多苏丹同事也哭了。
4月21日,适逢开斋节。苏丹冲突双方宣布停火72小时,自21日上午6时起生效,实施撤离行动第一次出现了宝贵的“安全窗口期”。中国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随即发出指令,开始撤离行动。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和驻周边国家使领馆也纷纷行动起来。中国石油决定抓住这个时间窗口,迅速转移在苏丹员工。由于当地空域已经关闭,转移方式改为陆路转移。当地时间4月23日5时30分,一场跨越千里的大转移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按照既定撤离方案,中国石油租用喀土穆当地6辆大巴车,实施本次转移行动。然而,到了约定时间,由于中国石油员工所在的集结点过于危险,当地的大巴车司机打了“退堂鼓”,不愿到指定地点接人。现场指挥撤离工作的朱继刚心急如焚。他知道,4月23日是最后的时间窗口,如果不能在当天将员工转移出喀土穆,接下来将会更加危险。他当即决定,同意所有大巴车停在相对安全的大庆基地,同时调用中国石油自己的车辆到原集结点接人。虽说当时苏丹处于停火期,但枪爆声仍不断。在这种情况下驾驶车辆穿越关卡接人,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可没有一名中国司机退缩。4月23日14时左右,分布在喀土穆8个集结点的161名员工全部被接到大庆基地。4月24日中午12时07分,6辆大巴撤离喀土穆时,局部交火仍在持续,不时有流弹飞过。从喀土穆到苏丹港,全程1000余公里。经过3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通过层层关卡,169名中国石油的员工终于在4月25日凌晨2时安全抵达苏丹港。
“转移路上,爆炸声震得车窗玻璃直晃,不时看见翻在路边被烧毁的车辆。”大庆钻探苏丹项目部员工马向阳说:“但这一路的惊险,都在看到撤侨军舰上‘习主席派军舰接大家回家’的条幅时,变成了心安和感动。”转移的大巴到达苏丹港时,车厢内一片沸腾。那一刻,许多人都眼含热泪地说:“感恩党,感谢强大的祖国!”
4月28日,苏丹6区项目现场的28名中国石油员工也从巴里拉油田转移到了南苏丹。至此,在苏丹的中国石油员工全部撤离危险区。同时,按照外交部的安排,公司还帮助其他中资企业员工、当地承包商中国雇员共计63人安全撤离到南苏丹。
当地时间4月24日5时,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临时代办张向华参赞开始了组织撤侨的指挥工作。意外发生了:当地的大巴车司机竟爽约,有的说在交战区无法赶来,有的则坐地起价,原先预订租用的大巴车最后只来了1辆。情急之下,张向华把电话打给了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尼罗河公司随即表示可以腾出一些自己撤离车队的大巴车座位,支援大使馆撤离同胞。武装冲突还在进行,人员转移面临诸多危险。当中国石油租用的6辆大巴穿过交战区的重重关卡出现在大使馆时,61名大使馆工作人员和中国公民被感动了。
4月29日凌晨,在北京东直门石油大厦,许多办公室灯火通明,首批撤离员工即将抵京,多位部门和专业公司负责人在做接机前最后的准备。正在北京学习的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总经理卢江波虽然知道航班10时才到,却还是忍不住在凌晨4时就往机场赶,“反正也睡不着,到机场会觉得离苏丹的兄弟们近了一些。”
继4月29日首批中国石油驻苏丹员工乘包机回国后,5月2日,第二批41名石油员工也安全返回。外交部发言人毛宁4月27日介绍,自苏丹发生武装冲突以来,中方日夜奋战,周密组织撤离行动。截至目前,已有1300多名中国公民安全转移,有的已搭乘中国军舰、船只离开苏丹,有的正在离开途中。中国驻苏丹使馆也会为目前仍滞留在苏丹的一小部分中国公民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
发表回复